脑挫裂伤出血的预后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相关
颅脑损伤(TBI)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(TIC)而出血进展,提示预后不良。为了评价脑挫裂伤出血(HPC)的危险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,德国Dresden大学医院Juratli TA等学者开展一项前瞻性的研究,结果发表在2013年4月的《Journal of Neurotrauma》上。这是首次较大队列的前瞻性研究,探索早期发生HPC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关系,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。
研究者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年间153例单纯性TBI患者的临床数据,如人口学统计特征、GCS评分、入院时和入院后6小时的CT、凝血功能相关指标,包括INR、PTT、血小板计数、纤维蛋白原含量、D二聚体和XIII因子等。48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,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(aSDH)和硬膜外血肿(EDH);另一部分因中线移位、严重脑肿胀患者进行减压手术。依据出院时及外伤后1年的改良Rankin评分(mRS)评价患者情况,mRS≥4作为预后不良的标准。
153例患者分成非HPC组、HPC组和aSDH组。出院时患者预后不佳率(mRS≥4)在非HPC组、HPC组和aSDH组中分别为45.7%、70.4%和96%,差异有显著意义。外伤后1年,非HPC组、HPC组和aSDH组中预后不佳率分别为29.6%、50%和72.2%,差异有显著意义。
153例患者的TIC发病率为47.1%,同文献报道的40%基本相符。在HPC组中,血小板计数<100X109L的患者占19.2%,明显大于非HPC组2.9%(p=0.005)。多因素分析显示,血小板计数<100X109L的患者,其脑挫裂伤(CC)的进展比率提高5倍(p=0.05)。在HPC组中,纤维蛋白原含量达到病理水平的患者占40.0%,明显大于非HPC组患者的19.6%(p=0.005)。纤维蛋白原含量<2g/L者,其CC进展比率提高3倍(p=0.078)。
结合出院时和外伤后1年的随访结果,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,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,包括D二聚体水平≥10.000ug/L、早期发生HPC、起始CC直径≥75px以及GCS≤8。
该研究结果表明,早期发生HPC和TIC均与预后不良相关。作者认为,患者的 D二聚体>10.000ug/L,可以预测出院时及外伤1年后的不良结果。建议对TBI患者,不论其严重程度如何,早期检测D二聚体,有助于外伤早期警惕发生HPC及尽早采取预防措施,以改善预后。
图1.6例不同的TBI病人在入院时和入院后6小时的CT图像。
a.1例CC患者不合并HPC(非HPC组);
b.1例CC患者合并HPC(HPC组);
c、d.2例CC合并aSDH患者(非HPC组);
e、f.2例CC而行减压术的患者(HPC组);
g、h.2例aSDH患者(aSDH组)。
(本文由赵麟编译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审校)